文 | 楊志雅
「究竟為什麼我們要做國際交流?我有時候會對這件事感到遲疑」於2023臺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1講座更迭交替,台上台下問答往返之間,這群富有國際交流經驗之藝術文化工作者當中竟竄出了一絲不確定,本文擇選側記年會裡三個講題,分別從不同的組織型態:藝廊、藝術家團體、國際平台組織,談為什麼他們自主籌辦藝術進駐計畫,各自對國際交流的期待、目標與執行方法,回應那可能是任何人都曾一閃而過的自我懷疑。日後內心或周遭異聲將響之際,我們握有以下實體參照的對象和案例,先行阻斷遲疑。
SAC gallery / 藝廊 / 泰國
泰國曼谷和清邁各有據點的SAC Gallery(以下簡稱SAC),共同創辦人Jongsuwat Angsuvarnsiri以自家畫廊經營脈絡為例,說明藝術進駐如何輔助藝廊並相得益彰。畫廊前身為Subhashok The Arts Center(S.A.C.)藝術中心,是Jongsuwat的父親於2012年為了更近身參與當代藝術現場和展示其收藏品而建立,初衷為幫助年輕藝術家打入藝術圈,然而隨著藝術家成長茁壯,SAC也意識到唯有擴張經營版圖至商業畫廊規模,才得以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支撐藝術家創作當代藝術作品之野心。相較於其他國家,現今泰國並沒有太多支持推廣當代藝術的政府機構或資源,於是許多藝廊同時也肩負培育當代藝術創作者和教育推廣之責任;在展售、保存當代藝術作品、藝術家經營代理之外,SAC還成立教育推廣和駐村計畫,並視之為畫廊的使命。
有鑑於泰國當代藝術的推展現況,於現今英文語境為主的網路平台難以被查找,許多當地藝術家欠缺國際知名度,為協助提高能見度,2017年SAC在清邁啟動駐村計畫,推動國際交流,由藝廊引進國際藝術家與當地創作者交流技術和知識,也借外國藝術家之力,拓展當地藝術工作室的能力和眼界。SAC每年根據不同的主題邀請國際藝術家進駐,媒合藝術家和當地各類型工作室,如版畫、木工、陶瓷,或藝術大學內的創作教室等,並邀請藝術家舉辦在地工作坊或講談分享,加強與當地社群的交流,使之相互學習和激盪想法,以達駐村計畫的網絡連結效益。
經過為期數月的藝術進駐,不僅畫廊有更充裕的時間了解進駐者,這些外來的藝術家或策展人透過一段時間的在地生活與創作,能夠直接從當地文化脈絡或歷史汲取創作元素,一來減少藝術品進口物流方面的費用與行政程序,二來畫廊可以就近觀察創作歷程,親眼把關藝術品的質量,駐村尾聲藝術家的成品即於SAC畫廊展售,若是外國策展人則能以全新眼光幫忙發掘當地藝術家,甚或引進不同單位的資源予畫廊端。不同於從前藝廊只交易買賣成品,透過進駐計畫,藝廊與合作對象展開更長遠的夥伴關係和更多可能性,Jongsuwat打趣說「雖然我們並沒有很多金援,但我們有很多友情應援」,一旦結盟關係確立,各式的合作契機就不時併發在進駐過程裡。
TRA-TRAVEL / 藝術家團體 / 日本
TRA-TRAVEL(又名Osaka Art hub)是日本大阪近年成立的藝術節點,主要辦理能夠帶動國際交流的短講、展覽與活動,致力於本土乃至於跨國之間的文化、藝術、觀光互通有無。共同創辦人Qenji Yoshida受到2018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2,和2019年於日本京都舉辦的Res Artis年會3啟發,決定偕同當地藝術家朋友推動在大阪的藝術進駐計畫,同時考量多位實踐者提及經營實體空間伴隨相當大的財務壓力,參照前人經驗,決議該計畫不營運實體空間,取而代之與在地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利用既存的藝文場域。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已有許多美術館、畫廊,以及由藝術家經營的藝文空間。成立之始TRA-TRAVEL先訪問相關單位,許多經營者證實持續經營面臨最大的困難是錢,所以TRA-TRAVEL劈出新的途徑,為想要在大阪發展藝術計畫的行動者媒合當地實體空間,加上團隊自身,打造三角關係,找出能夠串連三者的計畫,使每一端點都有利基。
例如幫助創作社會參與藝術為主的藝術家,媒合由當地藝術家經營、座落於住宅區的空間,這類型空間多與在地居民保持緊密關係,也就能為藝術家牽線當地人展開互動,讓他們能就近從在地文化脈絡產生內容;或者引薦藝術家快閃進駐飯店,用為期一周的住宿,交換藝術家在大廳進行短講、舉辦活動;又或與獨立風格的小酒館合作,舉辦「來和藝術家喝啤酒之夜」,創造藝術與在地社群的熱絡交流。逐漸地,開始有各種單位前來詢問合作可能,像是在菲律賓馬尼拉的日本基金會,願意提供機票,送菲律賓藝術家前往大阪駐村,公開招募過程裡,竟吸引一兩百名藝術家報名角逐。
湄公河文化中心/ 國際平台組織 / 跨國
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後簡稱MCH)是一個支持培力來自多重領域之文化實踐者的促進組織,在亞洲發動攸關和藝術、社會兩相交集的計畫,其合作對象不止於藝術家,更包含傳統至當代藝術各種表現形式所涉及之專業從業人士,像是研究人員、藝術行政、行動實踐者等等。
根據MCH內部調查顯示,在其首要關注的亞洲國家如柬埔寨、寮國、緬甸、臺灣、泰國和越南等地,大多是獨立於組織外的藝文工作個體,不擅於取得海內外資源,或者即便耳聞,也不確定該如何申請獲得實際的支持,在缺乏觸及更多同儕、空間資源、知識技術增能、更廣大觀眾與市場的管道之下,他們只能間或做短期無持續性的計畫,無法累積個人專業成長,逐漸地便會與個人初衷脫節。有鑑於此,MCH建立一張友善支持網,為的就是幫助藝文工作者實現更大的願景。
MCH主要透過以下四個向度的計畫推動國際交流合作4,來幫助平台內夥伴專業領域的成長,並打造跨區域的網絡平台:
- 學習與支持:針對MCH夥伴專業成長所需,提供藝術知識技能培力和指導陪伴。
- 亞洲聚光燈:作為一網絡平台,MCH持續發表和符合組織宗旨的亞洲藝術社會行動案例、報導、研究文章,提升相關計畫和創作者的能見度和議題發酵程度。
- 網絡與連結:積極主動地歡迎新伙伴加入網絡,和關心議題契合的組織結盟,延伸在亞洲的平台觸角。
- 會面與交集:如前述,先是透過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培力計畫召集有志之士,經過18個月,MCH再固定舉辦大型的實體聚會「Meeting Point」,讓來自不同計畫、皆關心藝術和社會行動之夥伴碰面,於年度主題會議相聚,參與由各地夥伴所設計之創意行動和多樣態的群聚活動,以促成新的合作與連結。
在無實體空間的約束之下,MCH反倒能創造跨國的、線上或實體的、各種聚會和學習交流途徑,其願景在於視藝術和社會為亞洲未來發展的核心,據此召集具有同樣使命之夥伴,打造有機的跨區域聯盟,於是對夥伴們來說,MCH是一處流動於亞洲的學習平台和實驗室、是個隨時啟動的搜索引擎,更是具有向心力的「家」。MCH總經理Frances Rudgard回應SAC共同創辦人Jongsuwat提及泰國當地並無太多支持當代藝術專業發展的相關資源,MCH的存在正是要幫助不僅泰國,包含亞洲各區的藝文工作個體,找到盟友,得到更強大的同儕支持網絡。
創造流通的環境
隨著案例分享的推進,我們可以發現,若要達到實質有熱切交際化學作用的國際交流,需要實體會面場合,在那裡藝文專業人士有機會和當地社群產生多層次的互動,然而此會面點可以在目標區域內流動,不需非得佔據固定一隅,只要該個體清楚移動的目的為何,其參與的國際交流計畫由發動的組織平台維持聚合的彈性,一旦這群藝術家和藝文專業人才開始流動,就創造與待在定點有別之差異,爾後或隱或顯,於近期或者長遠的未來產生影響。
流動(mobility)是藝術家和藝文專業人才職業發展軌跡的核心要素,在跨國的移動過程裡,帶有教育、能力打造、網絡連結、工作等目的,可能導致短期內有形或無形的產出,抑或變成專業成長進程裡的一部分。流動是有意識的過程,那些身處其中者,無論是直接參與或是提供相關支持管道的人,都應該顧及流動所帶來的文化、社會、政治、環境、倫理和經濟層面之影響5。
縱使難有指標能夠量化藝術文化行動之績效,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國際交流所帶來的影響,不論那是以駐村、培力或年會等形式發生,都是在促進資源的互通有無。當外部質疑聲音出現,並且大到行動者、或提供國際交流管道者都開始冒出自我懷疑念頭的時候,我們不應掙扎游移「該做/不該做國際交流」,反倒是需要指認國際交流所帶來的影響的方式,用正向表述國際交流的價值,破除疑慮。
今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發布的《視角: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政策簡要報告6指出,藝術家及其作品,包含藝文專業人才的流動,是保持世界文化商品與服務平衡的先決條件,如此跨越了物質和文化界限,讓觀念、價值、經驗有所交流,也就能促進跨文化的對話和多樣性;流動也是為了讓藝術家與藝文專業人才能夠觸及新的發展機會和更廣大的受眾,改善他們的生活。
從上述針對文化流動的討論或定義,也許之後我們能借用來制定比較長期的觀察指標,比較國際交流渠道打開前後,藝術家、藝文專業人才、藝文環境產生何種質變。世界上每一處地方都有其既定發展模式和不自覺固守的陳舊概念,若滯凝太久就會形成某一種空氣不流通的「室內」,創造流動這件事就是在打開一個通風口,或者建造一處能夠換氣的平台,讓人得以出去透透氣,進出之際換一些新鮮空氣進來,呼吸吐納之間,我們總能獲得新的靈感解方。
1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iwan Art Space Alliance,TASA)為豐富藝術進駐各面向的發展研究與觀察,每年針對不同主題,集結國內外相關專業人士進行交流討論,以年會形式於台灣各地舉行。2023年「閱讀藝術生態系-創造未來和反思當下」延續前一年思考藝術產業作為「全球災難共同體」可採取的積極策略,同時窺探疫情過後藝術進駐在當代社會落實文化滲透力及影響力的可能路徑。
2 2018年TASA以「藝文空間逆境求生術」為題,找來了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藝文空間經營者,分享他們各自如何在不同的挑戰中求取生存的經驗。
3 Res Artis是國際性協會組織,會員皆為藝術村或是具有藝術進駐計畫的單位,1993年在德國柏林成立,在85個以上的國家/地區擁有700多個經過審核的會員。RA透過每年的年會,在藝術村的社群間創造彼此交流、地區型的對話,欣賞彼此的文化價值。摘自李曉雯(2023年9月16日)。Res Artis 全球藝術進駐的凝聚與流動。載於2023TASA年會簡報。
4 原文為Learning & Support、Asia Spotlight、Network Development、Meeting Point。參考綜整自Frances Rudgard(2023年9月16日)。藝術與社會交匯產出的國際交流。2023 TASA年會簡報與演講內容。
5 2023/12/5譯自On the Move〈Cultural Mobility〉。https://on-the-move.org/about/cultural-mobility。
6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23). PERSPECTIVES for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Open Access. https://www.unesco.org/creativity/sites/default/files/medias/fichiers/2023/06/3-Policy_Perspectives_Spectacles_EN-web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