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立喆 TASA《維度初光》聚焦「發聲與發生」,探討跨文化合作如何平衡自身文化根基與計畫影響力。四位講者(陳信瑋、郭佩奇、許哲彬、王宇光)分享了跨國經驗。 要點包括:舞蹈家王宇光以「行動—感受—思考」翻轉創作模式;新媒體藝術家郭佩奇探討文化符號與AI科技的互動;陳信瑋分析區域經濟與藝文機構(如HAGISO)的結合;許哲彬則反思歐台劇場制度差異。結論強調國際交流應以文化創新、互惠共贏為核心,培養具備跨文化能力的專業人才。...
Read More作者:謝鎮逸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致力於推廣偶戲與培育人才。為解決偶戲界人才荒與技能養成問題,劇村於2023年開辦兩年一期的**「國際偶戲職人學校」**。 學校結合操偶、製偶、理論與實務,並招收國際學生,透過圖靈證書和業界實習強化產業鏈。此外,藝術村亦透過「亞洲偶戲創發平台」前期研究,積極整合國際偶戲資訊與資料庫建置,以建立完整的偶戲生態系統。...
Read More作者:施絜晴 TASA第九屆「臺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以「閱讀藝術生態系」為題,旨在聚攏散佈於各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探討藝術進駐的多元可能性與永續發展。 年會結構強調N種溝通形式,邀請跨領域講者(如哲學、媒體、表演藝術)分享,以相異取徑尋求共識。議題聚焦於平權共融、資本與社會關係的續航力。透過政府主導的蕭壠藝術村、商業畫廊與替代空間等多樣案例,描摹一個具高度彈性與流動性的當代藝術生態系譜。...
Read More作者:楊志雅 面對「為何國際交流」的遲疑,本文透過泰國SAC Gallery(藝廊)、日本TRA-TRAVEL(藝術家團體)和湄公河文化中心(國際平台)三個案例進行探討。 SAC透過駐村協助藝術家提升國際能見度,並將駐村作品於畫廊展售,形成營運循環;TRA-TRAVEL不設實體空間,以三角系統媒合藝術家與在地空間;MCH則打造跨區域支持網,提供培力與網絡連結。共同點皆在於創造流動(mobility)環境,促進資源互通,並以正向表述與長期指標來強化國際交流的實質價值與影響力。...
Read More作者:謝鎮逸 由臺亞基金會主導,串聯國藝會、Mekong Cultural Hub、TASA等單位,發起**「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The Open Boat)**。此計畫邀請泰、寮、緬、越、柬藝術家訪台,與台灣藝文工作者進行跨國交流工作坊及論壇。 台灣各單位(如臺中國家歌劇院、細着藝術、TASA、EX-亞洲劇團、OCAC)分享了跨文化共製、在地實踐、平台網絡化的經驗。計畫旨在疫情後重整亞洲藝術網絡,並強調在資源匱乏下,以「行動核心」而非僅追求KPI,來深化台灣與東南亞的文化連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