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異域交會:跨文化的實踐與反思

文|簡立喆

「維度初光」作為今年TASA年會的對話主題於2025年6月14日在Impact Hub Taipei 台北 NPO 聚落舉辦,關注形成中的觀點與行動軌跡,而非既定或已知的論述,透過跨越國際的交流連結、在地的實踐與知識的交換,回應當代藝術與社會交界的開放性與複雜性。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並存的時代,跨文化合作已然成為藝術與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

本場工作坊由聚思製造端總監高翊愷擔任主持人,工作坊名稱為「發聲與發生—跨文化合作中的機會」,聚焦於跨文化合作的真實情況與潛在機會的討論,探討藝術家如何在國際合作的的框架下,維持自身創作的文化根基,同時提升合作計畫的可行性與影響力。此次工作坊邀請到的四位分享者分別為,未然空間負責人與視覺藝術家陳信瑋、新媒體藝術家郭佩奇、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許哲彬,以及微光製造藝術總監王宇光,討論將從他們的國際交流與駐村經驗,展開精彩的經驗分享與對話討論。

跨國交流的經驗分享

身體與空間的跨文化對話

王宇光作為舞蹈工作者,分享以作品《人之島》為核心的國際交流經驗,這件作品陪伴他走過多個國家,也促使他對於駐村與創作的思考。作品使於雲門流浪者計畫,帶領他深入印尼各島鍊進行田野調查,歷經印尼、英國、日本等不同階段的發展,他將這些經驗定義為「離開島嶼的體驗」,包誇個人發現、製造體驗、國際連結,以及劇場資源的整合。在這樣經驗的層層堆疊下,使其駐村時跳脫以往先思考再行動的創作模式,翻轉為「行動—感受—思考」的創作過程,為創作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科技與文化符號的互動

郭佩奇從新媒體藝術家的角度,分享了她在美國洛杉磯駐村的深刻體驗。她發現美國當代藝術家對美國國旗符號大量應用在創作上,這個觀察促使她思考文化符號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轉換。同時她也發現在藝術文化的發展上,台灣通常比歐美國家的人延遲半年左右,這使得她在AI藝術創作上比其他人有機會更早接觸到這樣的技術。她的作品《粉紅軍艦》結合了父親為海軍的個人家庭背景與AI技術,展現如何跨文化語境中重新詮釋個人記憶與集體符號。

經濟時代化的藝文經營策略

作為未然空間負責人,同時也是視覺藝術家的陳信瑋,從日本留學的四年經驗出發,提出區域經濟與藝術發展關連性的思考。他以三蒲展於 2023 年提出的消費時代概念為框架,分析了疫情如何加速日本進入第五消費時代,並探討這樣的轉變對於藝術機後的影響1。案例介紹時,他分享位於日本東京谷中地區的「最小文化複合施設 HAGISO」,這個從昭和時代建築改造而成的複合空間,體現出藝術機構與當地社去經濟的緊密結合,從單純的文化設施發展成為「社區飯店」,展現藝術空間在社會功能與觀光上的擴展。

劇場工作的制度反思

身為劇場工作的許哲彬,以其 2019 年的海外藝遊計畫為核心,深入分析了歐洲劇場體制與台灣的差異,他的研究圍繞四個關鍵問題:自製型劇院的運作模式、劇院與創作者的合作關係、機構對創作者的培育方式,以及創作者在劇院中的多元角色。最明顯的差異體現於,歐洲的場館人員會與創作者溝通討論作品,而台灣場館大多偏向給予資源後,直到作品成形的採排甚至正式開演後,才會見到作品本身,相較之下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分享也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演藝術相關的藝文機構運作邏輯的根本差異。

國際交流的多重面向

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涉及文化思維的根本差異,許哲彬提到再與日本藝術家合作時的發現:「日文是一個很特別的語言,他就算沒有主詞也可以和對方溝通,這跟中文是相當不一樣的。」,這樣的語言特性反應其文化對社會關係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之處。

郭佩祺也提到類似的觀察,相比美國的駐村經驗,歐洲人就顯得更加隨性,在邀約會面與訪談的過程中,有感受到對方更加在意自己的時間,以及當下的感受氛圍。如此對於時間概念的不同理解,也常發生在進駐過程中,其中也反映出社會文化下價值觀的不同。

結語

透過這場工作坊的交流對話,我們能看見跨文化合作既充滿挑戰又極具潛力,其關鍵在於深入表面的文化交流,進而達到文化共創。若重新定義國際交流的目標與期待,撇除過往對於「台灣之光」這樣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迷思,而是以「文化創新」與「藝術突破」為核心,建立國際交流的具體價值,並且,建立更加平等與互惠的合作機制,確保參與計畫的各方都在合作中有所成長與收穫,持續地保持良好的溝通。

在健全機制的同時,也需顧及具備跨文化能力的專業人才,這樣的培養量能不僅局限於藝術家,更推及場館機構的管理者、策展人、製作人與支持藝文產業的行政人才,如此才能使跨文化的交流合作持續不斷的發聲。而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並存的時代中,如何找到屬於自身的文化定位與發展途徑,仍然是每一位創作者或藝文工作者,都需要面對與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簡立喆
臺中豐原人,遊走於藝文與教育工作現場,關注議題包含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體驗教育等面向。現職 TASA 公共政策與溝通專員,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美術教育與行政組。 E-mail: lizhur.j@gmail.com

  1. 三浦展。(2023)。孤独とつながりの消費論。平凡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