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台北國際藝術村」(Taipei Artist Village,簡稱TAV)於繁華都會中發芽。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相繼在城市的另一端開展,象徵台北藝術文化綻放更多元化的花朵。「因有公部門的參與和督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一般民間性質基金會相較之下,更注重文化活動的公共性與市民的可及性,並多次推動開創性的城市藝術文化活動,是台北市藝術文化發展的生命共同體」官方網站上的介紹,點明隸屬於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藝術村營運部,轄下台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具備藝術村的公共參與性質,又因其基金會的組織型態在行動力和自由度,是其他政府主導的藝術平台所難以達到的。由於這項優勢,「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下簡稱藝術村)在這次疫情中能夠有較大的彈性,疫情也為藝術村塑造出一波壓力測試的機會,讓外界有機會看到更多不同面貌的藝術管理模式。
圖一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組織圖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官方網站
「理解組織定位:組織的常態運作模式」
藝術村總監李曉雯於2017年加入藝術村,主要工作內容上到空間管理,下至計畫執行都會一一督導。總監李曉雯曾在竹圍工作室工作,竹圍工作室是屬於扁平的組織型態,同仁都會互相支援和分攤工作,這讓她體驗到如此的組織架構能幫助工作更靈活。相較於藝術村組織中,由上而下的指令傳達及執行,李曉雯認為員工必須具備獨立發想計畫的能力,並需有嘗試錯誤的機會,管理者需要訓練下屬擬定計畫的技巧,並放手讓他們去做,才能形成一個合作良好的團隊。
藝術村營運部主要分成:進駐推廣組、經營管理組、社區發展組,轄下的兩個藝術村有一個共同的計畫—「台北藝術進駐」。是每年徵集國際藝術家以三個月為一期進駐空間的計畫,獲選的藝術家能夠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或是寶藏巖藝術村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藝術空間進駐,藝術村會提供創作時所需要的硬體設備支援,或人脈建立、熟悉環境,以及創作上和日常生活融入環境上的協助。藝術村執行的計畫,因為組織的預算和成員的編制緣故,通常是由上而下,配合政策性的計畫案比較多,最近的城市博物館即是一例。由下而上的提案多半會和場館,或其所在地有關,目的也是為了場館的營運和加強地區之間的緊密連結,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寶藏巖光節。TAV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基金會在執行業務時會配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出的文化政策,於每年八、九月提出年度計劃案,交由台北市議會預算審查,所以臨時性的計畫較少出現,都是前一年度就決定下一年度的整體規劃和預算。計畫執行所需的資金,除了來自政府,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民間贊助。這類來自外部的計畫在資金使用上比較單純,在特定金額下也不需要遵循採購法,是文化基金會給藝術村的彈性。像在2020年,藝術村協助「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辦理「集保當代藝術賞」。人事的聘任相較一般公務單位更有彈性,可依照組織的需求和意願安排公開徵選,且能夠在編制不改變的狀況之下,調整員額。
整體而言,文化基金會的組織結構從上而下,層層分權的垂直組織架構十分清楚。當一個組織架構已經建置一段時間,並趨於穩定之後,能做的變動就相對縮減許多。機構有本身既存的考核、聘任、採購、核銷的流程,新進人員到職,就能跟著現存的規矩做事,有本可循。換句話說,當一個機構系統性越高的時候,彈性就會跟著降低。因應目前全球疫情肆虐,如何運用組織的資源和有限的彈性,度過這個難以預估的外在環境,在在考驗著管理者的策略管理能力,以及決策的應變能力。
「藝術管理的技藝:分散資源投入」
由於疫情的緣故,造成去年就規劃好的台北進駐計畫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在組織彈性有限、管理決策方針又趨於保守的狀況下,如果計畫臨時變更或調整,就需要依照執行的計畫項目規模、內容以及涉及的金額,決定向上呈報的層級。這樣一來,總監如何應對,就非常倚靠領導者本身的危機應變、領導統御風格與交涉手腕。
2020年的進駐藝術家在計畫執行過程中,因著疫情變化多端,而困難重重。曾發生藝術家即將啟程之時,突然接到上級的中止命令。這時總監就得開始研擬應急對策,透過內部討論,思考可行方案。組織的彈性,除了組織類型和性質之外,另得依靠領導者的統御風格,如何能夠在有限度的框架之下,爭取空間去實踐目標,進而慢慢改變空間的走向。李總監在談這次疫情對藝術村的影響時,將之比喻成是風險管理中的分散投資風險。風險管理能夠幫助管理者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做出穩當決策的方式,考驗管理者的經驗以及判斷力。由於藝術村的營運模式,經費來自於前一個年度的預算審核,在當時提預算時,就必須因應可能的時局變化,提出應對方案作為備案。2021年在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就曾將常設展在公共場域關閉之前,改成短期的2021文化平權駐村計畫藝術家聯展,讓平常因為人力或是空間的權衡之下,必須擱置的展覽,能夠在登場,同時開放原應出國駐村的台灣藝術家,能夠在台灣構思出訪前的藝術家聯展,讓藝術家在無法前往異國駐村之前,能有露出機會。
除此之外,「善用現況開發新技能」和「讓團隊能做過去想做,卻還沒有辦法實現的事」,也是分散投資風險的一種方法。也就是不將所有的人力資源,全數投放在已存的計劃案中。管理者需要具備靈活轉換、分配各項資源和人力的能力,仔細觀察環境中的各種可行的機會,並適度地投注資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過去為外界關注的「環境教育」,一直是TAV長期規劃項目的重點。要通過環境教育的認證,需要經過重重關卡。首先必須讓相關人員拿到認證的證書,然後再通過環保署的場域認證,最後才能開發教案,逐步完善建立寶藏巖和周邊場域、自然之間的連結。總監李曉雯便利用這次的疫情留下的空檔,調派相關人員,著手進行這個計畫。
除了運用資源,提前執行規劃內的事項之外。藝術村也積極地使危機變成轉機。在過去與台灣藝術村互動交集較為密切的是歐美和亞洲,而拉丁美洲和非洲一直是藝術村待補的一塊拼圖。這次在爭取文化部計劃案時,藝術村除了提出線上的虛擬駐村方案之外,也試圖創造新的機會,為未來開拓出更多元的道路。安排新型態駐村行動,非常考驗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藝術村的企劃力。在無法跨國移動的此時,如何運用科技,就成了藝術家和執行團隊的討論重點。李總監在訪談中,談到國內外藝術家提出的有趣點子,像是利用台灣這一兩年聽眾增加迅速的podcast,讓藝術家們做對談;或是由台灣藝術家搜集創作素材運送至國外,讓外國藝術家用這些素材進行創作。過去未曾有過的嘗試,令人十分好奇,文化脈絡截然不同的藝術家會如何想像對方的日常、怎麼看待對方的文化,相信文化的撞擊將會創造出耐人尋味的花火,也期待情誼在瘟疫中壯大,能夠刻畫出更深刻的交流經驗。藝術村一直都是以服務藝術家為最大的目標,管理者如何妥善配置資源,在尋常日子裡,做好風險管理,使組織發揮最大的彈性與韌性,才能夠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動時,處變不驚,帶領團隊在低谷中,正面迎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