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筱婷

跨領域編輯的心法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斜槓青年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人們開始步出家門,越來越多人願意重新走入劇場、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等場域從事藝文休閒娛樂。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的藝文產業終於見到一絲復甦的曙光。然而這一段非常時期對世人造成的影響不只是身體上、物理上的改變與束縛。 

雖然已經不需要隨身攜帶大包小包的防疫物品、與人保持社交距離,部分的生活習慣已經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中,重新形塑個人對身處空間的看法。這些改變大至世界觀,小至個體對自身與他者、工作、生活之間的關係。疫情時期居家辦公、遠距協作的經驗也讓許多人開始思考不同於以往的工作模式。相較於過去傳統的工作型態、全職工作的僱傭關係,現代人的職涯發展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經濟部工業局的一份針對《零工經濟及非典型就業的趨勢對青年職涯發展之影響》的資料中提到「確實非典型就業帶給工作者勞動條件較低、差別待遇等不利處境,但其彈性化的工作型態也確實提供青年更大的空間,可以去多樣化組合或安排出想要的生活或生涯」。當彈性化工作、非典型就業已經成為全球大環境的新趨勢,台灣的非典勞動工作者比例也正以飛也似的速度,迅速增長中,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工時彈性、不一定需要固定到指定辦公地點的接案工作、自主規劃彈性較高的兼職工作。

無論是根據個人意願所選擇的職涯抑或是時代浪潮的推波助瀾,活在一個斜槓青年已經成為討論話題,跨領域媒合已成潮流趨勢的當代社會,更多元的工作生活型態成為現代人的新選項。因應職場風氣的改變,除了發展多角化的職場技能,有不少藝文從業人員都想瞭解究竟跨領域編輯術該如何具體實踐?當中又有什麼需要掌握的重要關鍵概念或是值得學習的技術?

從漫畫編輯到專案管理者

一般來說一名編輯者重要的工作是成為能夠將內容文本妥善包裝的人,如何將人、主題的設計策劃、傳達的風格,好好串連起來是一門需要不斷練習的專業。現在這個概念不只出現在出版產業,各行各業中皆有人試著將這個概念運用在其他地方,希望透過理想的編輯手法將訊息完整的傳達給閱聽人。

本次專題採訪到從漫畫編輯一職左彎右拐,一個迴旋轉身成為擁有多重身份、遊走於多個藝文場域的專案管理者:柏雅婷。

同時經營多個不同取向的社群平台,橫跨漫畫編輯、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能夠順利串連起各項看起來充滿實驗性的工作背後,除了面對突發狀況充滿彈性的處事風格,清楚認知自己核心目標也是推進的重要動力。「我想找到的是一個商業模式。超展開就是用收支盡可能打平的方式來不斷去嘗試各種新的模式。你要怎麼去建構他的產業模式?要建構出一個產業的模式絕對不會只在單一個領域裡面。」抱持著這個信念,超展開策劃的負責人柏雅婷在藝文產業尋找資源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各種可能,從制度內到制度外探尋新的路徑。

柏雅婷,網路人稱「柏阿橘」(以下稱: 阿橘)擁有多重身份,美術相關研究所畢業的他也曾在視覺藝文產業體制內打滾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當被問起這幾年從體制內到外的起心動念時他坦言,近幾年藝文展覽的更換率受到疫情的影響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所以想做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同時又是自己擅長和想要做的藝文內容產出。在學時期有漫畫媒體美學研究和粉絲文化(fandom culture)研究的基礎,加上離開學校後職場上的實務磨練,阿橘深刻體會到每個社群平台的受眾不同,明白如果想要拓展藝文市場,學習如何理解當中的意義並做好分眾是多麼重要的事。

這些年阿橘憑藉著自己對藝文活動參與群眾的觀察,慢慢擴展組織涉略的內容範疇並細緻輕巧的劃分各平台的功能。以受眾取向的不同,依照他們的需求規劃出各平台專屬的內容產出。設立「超展開編輯」負責跨領域的企劃製作與編輯出版,其下又分為關注當代藝術展演的「超展開策畫」致力於藝文專案管理、展覽策劃與執行、文化資產轉譯開發、獨立編輯出版、新銳漫畫家提攜、藝文企劃行銷等區塊,藉由彼此的交互鏈結,展開超越框架的文化生產與實踐;以及以漫畫出版為核心的「黑白文化」。每個平台各司其職,各有他們的支持群眾,從他切分平台的方式,不難看出阿橘對自己旗下平台的受眾的了解。

除了經營平台上,阿橘憑藉著獨特的行銷思維,成功的陸續將《陰間條例冥戰篇》(金漫獎跨域應用提名舞台劇改編漫畫)、《過氣英雄傳》(高雄春天藝術節口碑舞台劇改編漫畫)和台灣原創BL「彩虹燦爛之地」六部曲(文化部110年漫畫創作行銷獎勵作品)推向本來屬於不同領域的觀眾眼前,讓優秀的文本有機會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串聯之力=跨界編輯

一路走來有許多人覺得他在做的事是做跨領域的事,不過他並不那麼覺得。出版、漫畫、舞台劇、配音員、Podcast、音樂劇,令人不禁好奇這些看起來分別獨立存在於藝文產業的活動或推廣項目,在阿橘的超展開宇宙中是怎麼被串連起來?

要做的事情這麼多,想成就的夢想這麼大,這些想望若要兌換成真切的現實,方方面面都需要一筆不小的經費,很多藝文單位可能會想到或許可以試試看申請公部門或是中介組織的各式藝文補助。「同一個文本的重置或是再製、再演和加演這些都不容易申請到補助,這樣一來就無法形成商業模式。所以我要做的這個就很難拿到補助。」對超展開而言,在嘗試了一些補助機制後他們發現,多數的補助機制是針對新的創作和大型製作的文本,若是要以小型和實驗型的展演活動和計畫去爭取補助相對難度較高。也因為此舉無助於文本生命的延續,與阿橘所希望發展的方向不同,所以當企劃有經費需求的時候,多數情況另尋資源會是比較符合理想的選項。

既然依靠補助獲得發展資源這條路不通,阿橘憑藉著過去在視覺藝術工作累積的經驗,從各種人力、物力資源到做事的方法,盤整各個領域的缺點與長處,試著和其他手邊的資源串連整合、擴大市場,嘗試盡可能發揮所使用媒介各自的優點。例如當遇到畫技高明但組織故事的能力較不足的漫畫家,就可以為他尋找媒合適當的劇場劇本;像是台灣的配音員總是在重配其他人已經演繹過的配音文本,經常在幕後單純執行技術性的配音工作,長久下來容易有職業倦怠的現象。在缺乏新配音文本的現實環境下,也無法讓所有配音員都能夠自己寫,那就找找看現有的漫畫或是書來讓他們走到觀眾眼前做現場廣播劇。如此既能透過改變同一個文本的表現媒介,將文本傳遞給不同的受眾也能串連起兩個市場。

阿橘將這些文本和媒介不斷轉換的原因都只是想將好的作品和創作推廣給原有領域的受眾並且擴展到其它範圍,好來延續創作的生命週期。透過這樣的轉譯方式,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和喜好的人了解作品所傳達的意義,並產生共鳴,更進一步的促進藝文產業中不同項目跨領域的結合。

資訊應用的重要:判讀、分類、轉譯

「你需要在使用一個媒材/媒介之前先了解它,知道自己為何使用?明白自己如何選擇媒材?」阿橘在學校接受藝術訓練時就聽到老師再三告誡學生資訊應用中媒介的重要性。加拿大媒介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體就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以及將媒介分為冷熱媒介的媒體理論,將大眾對媒體的關注從內容拉回到媒介本身,媒體不僅是訊息的載體,而是媒體本身就是傳遞訊息的工具。縱使是相同的內容,一但運用不同形式的媒體傳遞,都會讓觀者的思考方式有所改變,也就是媒體形式的本身就具備訊息內容和影響力。麥克魯漢的媒介理論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和理解媒體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對人們生活和思考方式有深遠的影響。

「經過這一連串的訓練你自然就會把這件事放在你未來的轉譯經驗裡面」阿橘在求學時期曾接受扎實的美術訓練,培養出他對媒介的敏感度、材質的操作熟悉度,也因為這一段學習經歷的訓練,他學會從創作者的角度,而非單就從外部去思考對方使用這個媒材的考量是什麼?是否恰當?在這兩次的訪談中,從阿橘的用字遣詞到對媒介的使用觀念,很容易自然地讓人聯想到麥克魯漢對媒介的詮釋,不免使人想要從這個點切入,看看理解媒介特性和妥善使用媒材是如何幫助阿橘行走在不同的藝文領地。

由於有過去經驗的學術訓練,阿橘總是自然的會自動去思考當前文本正在使用的媒介有什麼樣的特性?具備哪些有優缺點?又能夠如何使用及轉換?讓每一個選擇都盡可能地貼合著媒體的特性發展,紅白歌合戰和Podcast愛聽不聽的誕生正是因應著劇場表演的限地性而生的企劃。劇場表演和影視恰好相反,影視作品已經被錄像記錄下來,能夠不斷複製被人重複觀看,所以當觀眾有機會看到現場表演的時候就會覺得十分珍貴。但劇場就是全部都是現場演出的,觀眾每一次看就算是同一個劇本,也會因著演員當天的狀況、觀眾現場的反應不同等等原因,也可能會有些微的不同。且一般來說劇團的經費通常也不會選擇投注在影像的保存上。所以阿橘想到可以做線上的紅白歌合戰和Podcast愛聽不聽,試著打破劇場演出一直以來的侷限,透過在網路上保存影像和音訊,一方面讓觀眾能夠不斷重複播放欣賞、延續熱度,一方面也幫助演員在網路平台上觸及更多潛在觀眾,同時協助演員經營自己的聲量。

和影視的演員不同,這類現場的表演離開劇場(現場)之後就聽不到了,觀眾對於劇團演員的了解很難建立起來,能持續追蹤演員發展的就更少了,後續的效益相較影視演員差非常多。多數劇場演員也不太擅長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和培養自己的觀眾。所以當阿橘在思考劇場這一塊的市場該怎麼擴展,如何能夠突破現場表演的侷限,打破文本和演員只能提供在當下、限時限地的體驗;如何幫助台灣原創的音樂劇作品在沒有時空限制的網路上能夠持續被看見時,他想到尚未被定義的podcast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近年崛起的新傳播媒介Podcast,或許任何剛投入的藝文單位是無法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內從中獲益,但頗具未來發展潛力。阿橘非常清楚這一點,他透過善用這個媒介特性,不只是希望能從中直接變現,而是運用Podcast既能夠小成本製作,又能夠再製和數位保存的特性,替劇場演員創造「更有脈絡的」被觀眾看見的機會。進而讓更多觀眾買票進入劇場看戲,演員參與演出的戲劇票房增加。使Podcast本身成為一種行銷方式,讓演員們成為能夠自帶票房的人,如此才有離開同溫層、擴大消費基礎、產業整體提升的可能。

除了紅白歌合戰和愛聽不聽,黑白劇場也是使用相同的概念,阿橘說到「可以在舞台劇前方賣黑白文化的漫畫,且對於那場劇來說,同名漫畫就是他的周邊產品……那齣劇演完了之後,也會反過來成為這本書的宣傳。」與此同時反過來,當那場劇演完了觀眾看完之後,也會反過來成為這本書的宣傳。阿橘的重點並不完全是劇場的售票賺錢與否,重點還是在書籍的銷售,不同媒介展演的內容將會成為他的行銷方案,如此一來就不需要特別另外規劃行銷預算。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展現文本的樣態,進而連結不同領域的受眾,這樣的行銷手法是阿橘經歷許多年才悟出這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這個也是我對於媒介或是媒體的理解。這不單純只是在媒介轉化的地方。而是去想租書店、書店他們代表怎樣的文化意涵,他們的顧客又是哪一群人,他們能夠幫你處理什麼樣的東西這件事」有別於其他租書店,師大白鹿洞的店長因著自身對藝文書籍的熱誠,為店內的圖書策劃一系列的專題展覽、熱心的經營社群平台,備受在地學生及藝文愛好者的關注。從在學時期就在附近活動的阿橘自然也注意到這麼一間獨特的租書店。「不同的媒介都有機會互為對方的行銷內容,要去想那個資源是不是能夠等價交換」除了幾個月前剛完成的讀劇活動,過去黑白文化也曾免費贈書,提供給白鹿洞的顧客租閱。

麥克魯漢提出的媒介理論中另一個重要的觀念是將媒介區分為熱媒介和冷媒介。其中熱媒介是指提供大量感官刺激,使觀眾被動沈浸在當媒介所呈現的內容中;而冷媒介則是將閱讀和思考的主動參與、想像的空間留給觀者。有學者認為麥克魯漢區分冷熱媒體的準則矛盾又不明確,筆者認為這個理論的啟發應是在告訴大眾「各個媒介各有其特性」之上。不同的媒介會對他所傳播的內容產生影響、媒材也應著他的特性而有不可替代之處以及各自的極限,而非過分著墨於區分哪些媒介為熱,哪些又為冷媒介。相較於熱心在探究冷熱媒體,阿橘關注的是一個文化習慣中的媒體強勢性。他在訪談中分享自己這些年對於台日漫畫改編情形的觀察中提到,「如果(台灣的)漫畫在紅之前就被改編成影視的話,因為影視是強勢媒體,所以漫畫被吃掉了,同一個文本觀眾看完影視作品很有可能不會再回去看漫畫。因為台灣的觀眾想知道的是,這部內容在講什麼……台灣和日本的閱聽消費習慣不同,日本觀眾基於每一種不同的媒介,他們發展出不同的鑑賞方式,這是他們的長年累積的文化習慣。」好好地理解媒體特性和閱聽者的文化,才能夠幫助我們有效且妥當的處理手邊的文本。

模索中成形的道路

是否只要將本來呈現在不同媒介的文本,換個媒介呈現就能夠成功吸引到觀眾呢?其實不然。阿橘從過去轉譯《陰間條例:名戰篇》、和《過氣英雄傳》等文本的經驗中學習到「直接原封不動地將文本內容從A媒介轉換成B媒介是行不通的」。有些劇本是從舞台劇的角度編排,無法直接進行轉譯,因此藉由專家進行有技巧性的改編過程是必須的,若是需要將漫畫變成舞台劇需要經過編劇重新消化,進行多層次的轉譯,不同文本之間的轉譯也是相似的概念。「編劇當時採取的是漫威式的改編,他會重新營造一個全新的宇宙觀。他是從中擷取部分需要的元素,去重新創造一個舞台劇的故事。……改回漫畫也是一樣,有些東西適合在舞台劇呈現而不適合在漫畫中呈現。所以無論是從哪一個改編成另一種,漫畫家和編輯都需要重新梳理一次。」

透過內容文本轉譯打破不同市場之間的群眾分野,從難以突破到有實現的可能。前提是需要了解媒介的特性以及群眾的需求,我們能夠從社群的互動中看見原則上不同的平台就會有不同的受眾,以旗下的平台來說超展開策劃偏向藝術設計發文內容偏向學術語言和當代設計,而超展開事務所則是偏向製作和企劃的,黑白文化則是和出版有關。

「我們如果想在單一領域做更高品質的東西,當然需要更大的市場才有辦法做……。需要有更大的消費力才能有更多的收入,讓我們能夠投注更多資源在作品裡……。當然也是因為我的個人經驗,才會想到說是不是能做資源互換這件事,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個困境,所以要去思考的就是,如何用資源互換的方式達到這件」

理解、懂得投放適當的資源是第一步,阿橘觀察到目前台灣藝文產業的單一市場、分眾市場壁壘較為分明,必須試著聯名、小品牌之間的聯合才能拓大市場,為作品創造更大的消費力和更多的收入。

發生在師大白鹿洞,剛結束不久的讀劇活動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透過邀請音樂劇的劇團來讀劇,運用出版社邀請講者來找新讀者以及觀眾的方式,能夠解決在行銷預算較為短缺的情況下,維持活動的曝光率。「邀音樂劇的劇團去讀他們的劇,因為像是我們的演出劇團裡有配音員,一定是有沒有去過劇場的人或是他是對文學有興趣的人,他是沒有去過劇場的。……重要的不是我在現階段可以賺多少的錢,而是我可累積多少的觀眾族群。……所以我那一場的閱聽眾的族群一定不是單一族群的、對單一領域有興趣的,這才有辦法拓展受眾群。……如果我把這個模式建立起來,那就代表之後,圖書館可以來跟我買節目。」這一套方法在不斷摸索、修正,重複實踐之下,一個新的可行方案在阿橘的努力之下慢慢成形。

運用媒介並有效的操作,觀察後能夠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並細心留意文本受眾的形態和轉變,讓阿橘一路從漫畫編輯走到獨立接案的專案規劃管理者,柏雅婷從跌跌撞撞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在這個大家都在高喊著「做自己」的時代,阿橘則是選擇先爬梳成長過程中配備的裝備,從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特長開始,試著結合這些優點尋找所需要的資源,一步步朝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