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韻竹  TASA工作坊《平面交織》探討藝術進駐(AiR)評估的永續策略,主張從傳統量化產出轉向質化、長期效應的評估模型。 四位有國際經驗的藝術家(賈茜茹、郭俞平、陳漢聲、牛俊強)分享,強調駐村的價值在於「鬆動」日常、身心修復、找回創作直覺,而非僅是結案作品。工作坊提出「核心+模組」架構,以六大指標對應經驗,點出應重視資源傳承、在地連結與支持系統的建立,避免淪為單向接待或行政驗收,才能將駐村視為長期文化投資。...

Read More

作者:張筱翎  TASA工作坊以「線的彼端」為題,探討藝術進駐難以度量的影響力,強調應採長期動態、多層次的永續評量標準。 五位曾進駐新竹鐵道藝術村的藝術家,將文化影響力六大領域比喻為「一根飽滿圓潤的玉米」:以文化為核心,外層是社會、生態,苞葉是經濟。他們以「退輔藝術家社群」為例,提出「向心力」、「自濟力」、「互助會」等指標關鍵字,主張藝術進駐不應只追求展覽成果,更需建立永續循環的支持系統,讓創作者在其中實現個人發展與集體共好。...

Read More

作者:黃星達  TASA《維度初光》聚焦文化政策與實踐現場的結構縫隙。與會者(如國藝會、臺亞基金會、牯嶺街、SUP Taiwan)探討文化影響力和永續發展。 文章指出制度設計常聚焦資金分配,忽略創作基礎環節與制度彈性;強調文化永續需從創作生態鏈出發,以對等交流實踐文化外交。核心在於透過跨域共創(如企業共創、劇場共融)和日常實踐(如博物館人本轉向),將永續從政策理論落實到人的感知與參與經驗,實現由個體到集體的文化轉化力量。...

Read More

作者:施絜晴  TASA第九屆「臺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以「閱讀藝術生態系」為題,旨在聚攏散佈於各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探討藝術進駐的多元可能性與永續發展。 年會結構強調N種溝通形式,邀請跨領域講者(如哲學、媒體、表演藝術)分享,以相異取徑尋求共識。議題聚焦於平權共融、資本與社會關係的續航力。透過政府主導的蕭壠藝術村、商業畫廊與替代空間等多樣案例,描摹一個具高度彈性與流動性的當代藝術生態系譜。...

Read More

作者:李慧珍 Jennifer LEE (Mekong Cultural Hub, MCH 湄公河文化中心計劃統籌)  在「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下,柬埔寨導演 SOUNG Sopheak 與臺灣三位劇場工作者(姚立群、Helmi、楊喬安)進行交流。Sopheak分享了柬埔寨現代戲劇缺乏基礎建設與人才的困境。四人對彼此的社會實踐與挑戰有共感,並期待合作。然而,他們務實地指出,由於組織資源和年度計畫的限制,近期跨國合作面臨挑戰。儘管如此,他們皆同意將憑藉共享價值與真心渴望來持續對話,為未來的合作播下種子。...

Read More

作者:謝鎮逸  由臺亞基金會主導,串聯國藝會、Mekong Cultural Hub、TASA等單位,發起**「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The Open Boat)**。此計畫邀請泰、寮、緬、越、柬藝術家訪台,與台灣藝文工作者進行跨國交流工作坊及論壇。 台灣各單位(如臺中國家歌劇院、細着藝術、TASA、EX-亞洲劇團、OCAC)分享了跨文化共製、在地實踐、平台網絡化的經驗。計畫旨在疫情後重整亞洲藝術網絡,並強調在資源匱乏下,以「行動核心」而非僅追求KPI,來深化台灣與東南亞的文化連結。...

Read More

作者:謝鎮逸  IETM旗下「On the Move」於突尼斯舉辦第二屆「文化流動影響力論壇」,聚焦環境永續、綠色政策與全球南北資源分配等議題。 論壇探討了「語言隔閡」與「簽證阻礙」對國際流動的影響,並指出綠色行動的成本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是極高負擔。與談人強調,在不犧牲弱勢群體生存條件下,需進行在地語境翻譯和城鄉差距考量,才能實現正義與平衡的文化交流與永續性。臺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為唯一亞洲代表與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