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鎮逸
從過去照見今日:
板橋435藝文特區之發展概況與一位觀察員的階段性提議
高大的樹群組成密集的陰影,隨著秋日的風搖擺不止。陽光零散地吹落一地,一隻巨大的黑鸛麻鷺藏在樹枝上等待適當的風,我遠遠看著,同牠一起等待。非假日的板橋435藝文特區(以下簡稱板橋435)顯得靜謐,或許對在此工作的人來說,這是一幕稀鬆平常的場景,對我而言,卻是重新認識此地的開始。
位於板橋435內的「435藝術聚落」,作為新北市轄下為數不多的藝術進駐場域,截至2023年,以藝術進駐之名所辦理的相關策劃已有10年的發展歷史。這10年間,隨著政策的推進,板橋435也歷經多次轉型,並逐步調整對藝術進駐的方針,試圖在政策、資源、學術性、大眾性、地方性之間取得平衡。
於我的既定印象中,板橋435最令人難忘的,並非是藝術進駐的相關呈現,而是該園區每逢週末便湧入的人潮,觀光性與休閒性似乎被擺置在更顯眼的位置。文化園區多年所建構的親近性是有效的,尤其面向家庭、兒童等族群,已然成為一處城市景點,於是,更令人好奇板橋435是如何面對受眾相對小但更聚焦的專業藝術工作者、藝文愛好者們?相應的,園區與在此工作的駐村藝術家群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如何定義園區的定位?以及未來發展的策略?
要去探問這些問題,只從近一兩年的紀錄來觀察並不太足夠,應要拉出更長的時間軸來閱讀,才能窺見相對完整的面貌。以下是透過與園區相關工作人員對談、網路資料蒐集、現場活動參與等,所整理的435藝術聚落概略發展,試圖從一個更遠、更外圍的眼光看待藝術聚落,期許以古鑑今,由整理與歸納中,提出適切的回應。
板橋435藝文特區與435藝術聚落之發展概況
1990年代,文建會(今文化部前身)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等文化政策,藉由補助機制引導地方人文產業的發展,並著重培養具有文化傳統價值或地方特殊性的項目,以較小的行政範圍為起始目標,希冀從地方基層開始培養地域認同與文化意識。2000年代,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為主幹,在建築、文化設施上多有著墨,並進一步廣設「文化創意園區」,部分委外由民間機構承接營運。2010年代,由閒置空間所改造而成的文化園區逐步發展成各異的樣式,同時也在提倡向下扎根、走向國際的政治願景中,持續針對既有的文化遺產以「活化再利用」之名延伸、深化文化治理(cultural governance)的觸角。
於此番背景之下,板橋435的營運隨著政策與時代推移,於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樣貌。2007年,原為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計人員訓練中心的此地,正式由台北市政府財政局簽約委託前台北縣板橋市公所管理,並以「板橋435藝文特區」為正式名稱對外開放。2007年至2011年,以「435國際藝術村」為名,招募進駐藝文工作者,並於2012年時移交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下簡稱新北文化局),再由新北文化局在2013年至2016年間委託自由人藝術與設計公司管理,辦理第一期「435藝術家工作室」進駐。2016年至2020年的第二、三期藝術家進駐,再次回歸新北文化局管轄,並緊密配合政府的文化政策,而從民間單位轉換為公部門單位的治理,無論是在硬體上、策略上與藝術家群落的氛圍上,都有可見的轉變。對於這些轉變的探問,未曾歷經的我難以想像那樣的現場,卻有幸能在曾有的展演紀錄中窺見一二。
誰的自我審視?關於《泥淖,還是潮間帶》
2019年,由藝術家發起的《泥淖,還是潮間帶——開場白之後,435藝術聚落的下一步?》(下簡稱《泥淖,還是潮間帶》)(圖一)展覽開展,並與開放工作室、參與式藝術展演、藝術家聚落論壇等一同發生。該展覽與藝術家聚落論壇的籌組,或許可以追溯至同年9月至11月由A.P.D.計劃為主召,所舉辦的「什麼?!435也有論壇」系列論壇,系列論壇共三場,以「藝術家在435:長期進駐與在地創作」、「機制之外的想像:以Stupin 和Art Lab為例」、「藝術家合作社:集結與共創」為討論主軸,邀請板橋435的進駐藝術家與公部門人員、藝術進駐相關工作者、策展人、研究者等,進行分享、提問、討論與批判,並試圖對現狀進行提案。而12月與展覽連動的開幕論壇「開場白」,連結前三場論壇的內容,錨定435藝術聚落的定位與可能性以及藝術家的主體性作為主題,提出園區在社區與教育面向上的發展可能,還有籌組駐村藝術家自治委員會之提議。
在藝術家聚落論壇的影音記錄裡,可以看見參與者的多種樣態與思考面向,雖然影音紀錄時長不長,卻相對於注重統整的論述或文字紀錄有更多可供參照的、貼近現場的對話。不同工作者的獨特性在此顯現,儘管任何檔案都有被編修的前提,但仍能顯現出互動的開放性,以及將個別立場納入考量進而實際執行的不易。板橋435在系列活動中,既是作為被探討的主要對象,同時也作為資源挹注者的角色隱於背景之中,並在行政面參與協調、宣傳等庶務。從公部門方支持系列活動的角度來看,除了現實層面上作為執行成果的累積,同時也是一種表態——這種表態似乎肯認了這場以藝術作為倡議方法的積極行動,即便藝術行動的過程與紀錄成果,將可能與公部門所預期的和諧局面有所不同。
因在435藝術聚落的網站上,少有此次計劃的檔案可供查看,故我尚不確定公部門在此次計劃結束後,是否針對該計畫進行了任何實際上的整頓。然而《泥淖,還是潮間帶》作為一個階段性的計畫呈現,既是藝術家對自身創作現況的審視,同時也創造了讓負責435藝術聚落的公職人員自我審視的契機,藝術家與公部門之間形成一股張力,拉扯著彼此對藝術進駐的想像。而該計畫的影音與圖文紀錄,亦形成了一個新的田野,供後續的工作者參照。
承上啟下的「輻輳計畫」:435藝術聚落的轉型契機
2018年至2019年,435藝術聚落的進駐狀態愈趨於穩定,並萌發新的策略想像。根據435藝術聚落工作人員表示,由2019年啟動的「輻輳計畫」,作為後續三年的執行依據,並以「新北藝術聚落品牌建立」、「藝術設計數位轉型計畫」、「駐村跨界與藝術村交流」、「在地藝術設計美學扎根」、「持續新北參與式藝術推動」為五大發展主軸。因應不同政策交織所推出的營運策略,除了維持藝術進駐系統的運作,同時也兼顧著更廣泛的業務範疇,這會分散投入藝術進駐的能量嗎?又或者以另一種擴大的、延攬多方資源的角度在支持著進駐者們?
回顧2019年的《泥淖,還是潮間帶》與藝術家聚落論壇,曾有藝術家提出對於建檔機制缺乏的焦慮,因無從得知園區歷史、過往進駐紀錄,而難以進一步與場域、地方產生連結。也許是這樣的提問與質疑成了基礎,同時也有著建立藝術聚落品牌的迫切,輻輳計畫期間,推出了「435藝術聚落年報(圖二)」以紀錄一年的執行成果,也拍攝多部園區簡介或企劃影片,發佈於影音與社群平台上,並另建435藝術聚落的專門網站(圖三),將進駐者的資歷一一建檔,並只專注發表與藝術聚落相關的訊息,形成對外亮相的資料庫。這種建檔方式,附加了宣傳與推廣的效益,或許與文史資料的建檔有段距離,但確實是435藝術聚落為自身書寫、建立脈絡的開始。對於不同立場的人而言,資源究竟是什麼樣式?是立即可見的機會嗎?或者是需要長時間持續耕耘的才能被有所感知的事物?若對資源的想像能夠彼此對位,或許能夠更加深機構與人才之間的信任關係,並對彼此的發展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一位觀察員的提議
在文化政策的框架下,政府與藝文工作者之間對彼此的「生產」速度,長年有著認知上的落差,並時常反映在政府對藝文工作者提出「產出成果」的時間規範或可視化的成效上,相應的,也反映在藝文工作者希望政府能夠立即對話並改善,但實則必須歷經漫長行政程序的迫切上。我想,這種對彼此速度的誤解,奠基於機構與產業之間因不夠熟悉而產生的距離,於是在這看似難以化解的誤解中,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下述將綜合個人經歷,並考慮執行的可行性,對435藝術聚落的未來營運提出可能的發展途徑:
一、書寫者的加入
在為了撰寫這篇文章而爬梳資料時,我意識到書寫之於一個機構的重要性。一個活動、一個展覽看似一體,實則具有事件的多樣性與多面性,如何藉由書寫留下這些事件的面貌,並透過書寫者的眼光進行統整與串連,足以將該活動、展覽以某種特定的形象為後來的人所認識。然而,書寫者的立場如何拿捏?能被賦予多少話語權?或許是機構必須與書寫者達成的共識。於現實層面上,文字紀錄亦有建檔的基本功能,並同時具備推廣的可能性,更甚至能產生學術交流的價值,進而深化事件、展覽與活動的意義。書寫者的形式有很多,若考量引入「觀察員制度」,雖然看似適用於435藝術聚落可供藝術家長期進駐的方針,不過,觀察員同時也需要被作為專業人才進行培育,若沒有連動的配套措施,或釐清觀察員制度對自身的必要性,也會讓觀察員的身份顯得模糊不清,難以建立良好的回饋機制。以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計畫」的觀察員制度為例,便有定期聚會供觀察員彼此交流,或由機構方進行引導、討論、媒合,而這勢必需要專業工作者與更多的資金來支持。
二、舉辦專業領域的研討活動
參與今年TASA(台灣藝文空間連線)與板橋435共同主辦的「觀察——看見、思考與回應」小聚(圖四),除了拓展我對觀察員與書寫的認知,同時也讓我見到對該議題有興趣的進駐者們,並有近一步交流的機會。探討專業技能與知識技術的集會,以一種相對中性的體質面向進駐者們,在此,講者與聽者並不具有固定的權利位階(或有機會鬆動原先在社會現實中的位階),而是有著相對平等溝通的姿態。此外,專業領域的交流能快速提供互相支持的契機,並打開對職涯具有發展潛力的人脈網絡。
三、爬梳板橋435之園區歷史與藝術聚落建檔
板橋435最源頭的前身,是中正、篤行眷村的所在地,並歷經颱風摧殘、管理單位轉換等,曾閒置10年之久,直至2006年才重新整頓。透過這段簡易描述園區過往的一段話,得以拉出一條時間的尺度,從稍有距離的視角重新審視此地。園區歷史的爬梳,意圖在於完善一個場域的文史資料,並在相對確立、完整的歷史記述與詮釋下,創造另一象度的地域認同,有助於連結社區與地方,以更充足的背景知識去擬定相關策劃。另一部分,則是更詳盡地紀錄藝術聚落的主要活動,於聚落年報的基礎上,發展另一種記述形式。
結語
空間並非單純的社會活動舞台,而是支持與反映了社會關係與過程的中介。於是,空間是文化治理和文化抗爭的場域,文化在此是凝聚和穿透於空間中的衝突之展現。(王志弘,〈導言 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頁12。)
435藝術聚落結束長達三年的輻輳計畫,並在2023年的宣傳影片中,公告園區於該年進入「創新期」,並可能作為新北文化政策的主要演示場之一持續發展。將可預期的轉向作為前提,無論是深化地方性,抑或是對外開啟更多交流,完善園區自身的文史與發展脈絡,進而創造可被檢視的脈絡,應是重要的課題。藝術進駐的扶植上,將專業資源導入,從規模相對輕盈的聚會、討論會開始,建立媒合的場域與平台。
期許435藝術聚落能在多方資源的整合下,創造屬於該處獨有且明確的價值,以及存在的迫切性,釐清文化治理之必要,並在藝術工作者的介入中展現積極性。
政策、經濟、文化、歷史等交織於板橋435之中,從空間而生的當代藝文場所,在建構脈絡化的同時迎向矛盾與展望,並持續包含著在此生發的一切,變造成新的樣貌。
參考資料
- 王志弘、陳羿伶、李素月、李秉霖、蘇育賢、李秉霖、李家儀、趙珮伶、郭芷余、程彩倫、張立本,《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2011。
- 文化部,〈成立沿革〉,《文化部》,網址: https://www.moc.gov.tw/cp.aspx?n=102 (2023.12.20 檢閱)。
- 王聖閎,〈文化實驗之關鍵不在展示「成果」,而在揭露潛在的「尺度」:從「CREATORS計畫」談創研實驗的可視化問題〉,《CLABO實驗波》,網址: https://mag.clab.org.tw/clabo-article/creators-program/ (2023.12.22 檢閱)。
- 板橋435藝文特區,〈435藝術聚落 ❘ 全公開! 一次帶您快速了解435藝術聚落!#形象宣傳短片〉,《板橋435藝文特區 YouTube頻道》,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8nyFTbf6I (2023.12.22 檢閱)。
- 范綱皓,〈到處都是藝術家駐村,是在幹嘛?〉,《自由評論網》,網址: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878206 (2023.12.20 檢閱)。
- 許雲喬,〈當過渡成一種狀態,藝術如何可能:板橋435藝文特區和「泥淖,還是潮間帶?」特展〉,《典藏ARTouch》,網址: 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2007.html (2023.12.23檢閱)。
- 陳飛豪,〈板橋四三五長期進駐照映出的藝術家創作生涯〉,《A.P.D. 藝術計畫》,網址: https://www.apd2019.online/post/%E6%9D%BF%E6%A9%8B%E5%9B%9B%E4%B8%89%E4%BA%94%E9%95%B7%E6%9C%9F%E9%80%B2%E9%A7%90%E7%85%A7%E6%98%A0%E5%87%BA%E7%9A%84%E8%97%9D%E8%A1%93%E5%AE%B6%E5%89%B5%E4%BD%9C%E7%94%9F%E6%B6%AF-%E6%96%87-%E9%99%B3%E9%A3%9B%E8%B1%AA (2023.12.23 檢閱)。
- 蔡淳任,〈翻轉文化治理?政策體制與文化基本法〉,《端傳媒》,網址: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12-opinion-cpcf-2 (2023.12.20 檢閱)。
- 廖世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與反思〉,《藝術家》,網址: https://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cid=612&id=3285 (2023.12.20 檢閱)。
- A.P.D. 藝術計畫,〈About〉,《A.P.D. 藝術計畫》,網址: https://www.apd2019.online/about (2023.12.23 檢閱)。
- A.P.D. 藝術計畫,〈「什麼?!435也有論壇」系列論壇〉,《A.P.D. 藝術計畫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fc9oiArZrE (2023.12.23 檢閱)。
- A.P.D. 藝術計畫,〈「什麼?!435也有論壇」系列論壇〉,《A.P.D. 藝術計畫 YouTube頻道》,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q1gd0ZSls&t=10s (2023.12.23 檢閱)。
- A.P.D. 藝術計畫,〈泥淖,還是潮間帶〉,《A.P.D. 藝術計畫 YouTube頻道》,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mcJFyrh4k&t=88s (2023.12.23 檢閱)。
- 435藝術聚落,〈435藝術聚落年報—2020藝術聚落新能量〉,《聚落年報》,網址: https://435artzone.ntpc.gov.tw/pic/report/2020_435_book_%E8%B7%A8%E9%A0%81_20220105082246.pdf (2023.12.22 檢閱)。
- 435藝術聚落,〈435藝術聚落年報—2020藝術聚落共生成長〉,《聚落年報》,網址: https://435artzone.ntpc.gov.tw/pic/report/435%E8%97%9D%E8%A1%93%E8%81%9A%E8%90%BD%E5%B9%B4%E5%A0%B1%E2%80%942021%E8%97%9D%E8%A1%93%E8%81%9A%E8%90%BD%E5%85%B1%E7%94%9F%E6%88%90%E9%95%B7_20220908034403.pdf (2023.12.22 檢閱)。
- 435藝術聚落,〈2022 435藝術聚落年報〉,《聚落年報》,網址: https://435artzone.ntpc.gov.tw/pic/report/%E4%B8%AD%E6%96%87%E7%89%88-2022%20435%E8%97%9D%E8%A1%93%E8%81%9A%E8%90%BD%E5%B9%B4%E5%A0%B1_20231215014720.pdf (2023.12.22 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