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藝術進駐

作者:張筱翎  TASA工作坊以「線的彼端」為題,探討藝術進駐難以度量的影響力,強調應採長期動態、多層次的永續評量標準。 五位曾進駐新竹鐵道藝術村的藝術家,將文化影響力六大領域比喻為「一根飽滿圓潤的玉米」:以文化為核心,外層是社會、生態,苞葉是經濟。他們以「退輔藝術家社群」為例,提出「向心力」、「自濟力」、「互助會」等指標關鍵字,主張藝術進駐不應只追求展覽成果,更需建立永續循環的支持系統,讓創作者在其中實現個人發展與集體共好。...

Read More

作者:黃星達  TASA《維度初光》聚焦文化政策與實踐現場的結構縫隙。與會者(如國藝會、臺亞基金會、牯嶺街、SUP Taiwan)探討文化影響力和永續發展。 文章指出制度設計常聚焦資金分配,忽略創作基礎環節與制度彈性;強調文化永續需從創作生態鏈出發,以對等交流實踐文化外交。核心在於透過跨域共創(如企業共創、劇場共融)和日常實踐(如博物館人本轉向),將永續從政策理論落實到人的感知與參與經驗,實現由個體到集體的文化轉化力量。...

Read More

作者:黃星達  「橋樑與對話」論壇探討藝術進駐作為連結藝術家、社群與制度的中介場域。七個機構(如鴻梅、超級浪、利澤、駁二、MCH)分享經驗,強調駐村是未定形的協商,而非僅是成果展示。 核心觀點包含:駐村應是在地感知與行動的觸媒,強調「生活即創作」;需設計心理安全機制,以人為本促進修復與療癒;並以非菁英導向選件,透過共治與柔韌制度來彌補資源與行政的落差。進駐的價值在於持續共構與文化媒介功能,讓藝術在流動中保持重構力量。...

Read More

作者:楊志雅  面對「為何國際交流」的遲疑,本文透過泰國SAC Gallery(藝廊)、日本TRA-TRAVEL(藝術家團體)和湄公河文化中心(國際平台)三個案例進行探討。 SAC透過駐村協助藝術家提升國際能見度,並將駐村作品於畫廊展售,形成營運循環;TRA-TRAVEL不設實體空間,以三角系統媒合藝術家與在地空間;MCH則打造跨區域支持網,提供培力與網絡連結。共同點皆在於創造流動(mobility)環境,促進資源互通,並以正向表述與長期指標來強化國際交流的實質價值與影響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