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合作:以藝術進駐做為起點—2024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東南亞專業人才交流
時間
2024 年 9 月 12 日至 2024 年 9 月 14 日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共創 )
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自2015年由台北國際藝術村召集起步,至今已邁入第十年,並在2017年正式成立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從初期串聯各地藝術空間分享實務與挑戰,到近年以年度主題關注藝術進駐的教育、永續與共融,持續探討藝術進駐於文化生態中的角色與未來可能。
2024年,TASA除統整過往討論成果,回顧自90年代以來的進駐發展脈絡,也促成國際藝術進駐組織Res Artis年會來台舉辦,進一步回應台灣進駐政策與特色的國際對話契機。此外,TASA亦聚焦東南亞區域的專業交流。疫情與戰爭重塑全球生活與文化網絡,雖催生線上進駐等新形式,卻難以取代實地體驗對藝術創作的深層影響。隨著國際逐步重啟,TASA期望重新活絡亞際連結,藉由藝術推動深層文化對話,反思多元歷史與去殖民觀點,並回應全球藝術場域的新變化。
議程 Programme
報到日 Day 0 : Wednesday 9/11
15:00 –
報到與入住 Check-in
18:30 – 21:00
晚餐 ( 藝術進駐 ) 平台的想像?
Dinner Party / Opening Remarks : What does this Platform do?
第一天 Day 1 : Thursday 9/12
08:30 – 09:30
瑜伽 Yoga
10:00 – 12:00
年會的未來發展:探討關鍵與需求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Meeting: Exploring the Necessity of Needs
國際間有許多備受矚目的論壇及年會都對於藝術進駐有所討論,如Res Artis、On the Move、Artist Communities Alliance 等,本次TASA年會針對國際年會的趨勢、規劃及後續影響力等各個面向,進行討論並互相給予意見與回饋。
預期結果
透過分享經驗與建議並建立參與者之間具體的聯繫和人脈網絡, 期許會議成果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和實踐,凝聚年會未來所扮演的角色。
參與者須知
採用討論形式,期待具實務經驗之會員踴躍參加,也歡迎對年會主題有興趣及希望有更進一步參與的成員熱烈發言,所有第一線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和意見回饋都將有助於未來年會的進步和成長。
工作坊一|創造屬於自己的年會,從規劃開始:讓你的年會保持新鮮感與實務需求
舉辦一場年會是項複雜且充滿挑戰的任務,需要經過縝密地安排與有效地計畫執行才能完成,此主題希望透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分享年會的幕後成功因素和可能面臨到的突發挑戰,並統整回饋與建議作為下次年會成功的養分。
13:30 – 15:30
藝術進駐的永續課題 : 我們共同的未來
此場次由 經營與研究中心 研究員 朱筱琪 (台灣) 與 經營與研究中心 主任 譚如芳 (台灣) 共同規劃
題目借自聯合國1987年一份思考永續發展的報告刊物名稱,由 TASA 的研究中心夥伴分享專案的執行、文化影響力的定義與預期影響,並邀請會議成員互向交流給予建議與回饋。
預期結果
分享藝術進駐在不同地區的具體實踐過程,包含藝術家、地點及合作模式的選擇,將遇到的實際挑戰和可能解決方式,及專案的資源分配和需求調度方式統整介紹。
參與者須知
此會議針對藝術進駐的永續性做深入的案例分析與討論,思考藝術進駐如何促進地區持續發展及其文化影響力,過去的藝術進駐專案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處,未來可以有哪些改進和創新方向,鼓勵參與者積極發言,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經驗,幫助改進和完善研究專案。
工作坊二|將不同的世界連結在一起; 思考文化影響力及評估指標
藉由前述分享之研究案進程與發展,針對六個面向 「文化」、 「經濟」、 「社會」、 「生態」、 「個人福祉」、「公民」進行組織內的影響力評估,並發想出施力點或運作方向。
16:00 – 17:30
共融的多元想像
Inclusive and Diverse
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共融理念和實踐過程,旨在促進不同族群間的溝通與理解,如何透過創意和想像力建立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會議討論具體的藝術平權策略和共融議題以堆動更大範圍的社會共融實踐與行動計畫。
預期結果
重新認識多元文化環境中共融的重要,為促進不同族群間彼此溝通協調的實際策略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加速推動有效的藝術平權與社會共融實踐方針。
參與者須知
此議題延續之前年會的主題,建立參與者對多元族群及文化共融理念的共識,該如何帶來轉變的契機,開啟對話空間、打破傳統的藝術界限,支持多元藝術表現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創作和展示機會。
18:30 – 20:30
日本之夜 (飯店)
此場次由AiR Network Japan 主持
本次會議將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日本目前多樣化的AIR的概述、ANJ目前重點關注的項目的介紹、以及對始終是一個問題的資金和夥伴關係的意見交換發展國際交流。
第二天 Day 2 Friday 9/13
上午 Morning
外出採集 / 瑜珈 Outing, Collecting / Yoga
12:30 – 13:30
午餐及休息時間 Lunch and Break Time
14:00 – 16:00
藝術與社區:從地區討論社會參與及藝術實踐
Art and Community: Socially Engaged Art Practices Considering Regional Situations
藉由案例分享了解「當藝術進入地方」帶來的影響,透過利害關係人的分析與討論,發掘潛在的影響因素與使用者,以及組織進行藝術實踐時的社會責任。透過文化工作者、藝術家與居民的立場與視角觀看案例。
預期結果
多元視角與社會意識:通過藝術家、在地居民及政策制定方的立場與觀點,探討和建立適合藝術介入社區的合作關係。檢視並反思現有文化政策對藝術計畫的支持和限制,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參與者須知
分享結束後將進行公開討論,首先是 3 位分享人的回應,然後是所有參與者的討論。
工作坊三|創造社會協作藝術計畫:克服社會生態議題的藝術實踐
本工作坊將創建平台,作為社會協作的藝術計畫,涉及社會、政治、環境和生態等廣泛主題,以及涵蓋廣大公眾接觸的藝術實踐,成為平台發展的一部分。期望透過提案促進團結與合作,將「藝術」在「社會」中的作用擴展到當代藝術機構之外。
16:20 – 18:20
組織營運與運作模式
Operations and Strategies in an Organization
此主題聚焦於營運與管理,以組織營運及策略等面向作為討論目標,包含國際交流、專業能力培養以及財務和人才培育等規劃。
預期結果
分享國際交流在組織營運中的實際應用案例,包括跨國合作、文化交流和資源共享等方面的經驗,以及關於財務管理、資源分配、人力培訓、編制等面臨的挑戰,最後針對機構如何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做出相應責任和承諾。
參與者須知
此會議主要探討組織營運目的分享和交流不同的營運策略所面臨的挑戰與限制,提出可能的行動建議或解決方案。
工作坊四|桌遊體驗遊戲 – 太空站生存 – 地方自治版本
這款遊戲由藝術家 Margo Gray 和 Granite Falls 社區駐村藝術家計劃合作設計,希望促使參與社區服務、藝術、社區和經濟基礎設施及發展等各種角色,重新想像他們如何在倡議和項目上進行合作,為未來進行創意想像。
– 20:30
荷蘭之夜(飯店)
此場次由TransArtist 主持
藉由輕鬆愉快的用餐氛圍,認識荷蘭文化、歷史和藝文現況,增進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認識更多朋友並促進交流交流的機會。
第三天 Day 3 : Saturday 9/14
10:00 – 12:30
藝術創作 / 瑜伽
Outing, Collecting / Yoga
12:30 – 13:30
午餐及休息時間 Lunch and Break Time
14:00 – 16:00
從地域與文化討論跨域合作的發想
Cross-Domain Collaboration from Regional and Cultural Discussions
從地區性的合作案例展開對於不同組織 / 團體間的溝通、協調與專案的發想,透過經驗分享釐清自身能夠提供的資源與想法,覺察組織 / 個人的優勢。延伸至國際網絡的參與及合作,展開跨國合作的事前準備、合作的進行方式、後續的影響力與聯繫。提供想展開計畫或跨域辦公室的團體 / 個人,實質的建議與回饋。分組討論形式提出建議和問題,分享資源與專案發想,探討不同組織/團體與個人之間合作的成功經驗,以及溝通、協調面臨的挑戰。
預期結果
分享區域與跨國合作的潛在價值和效益,促進參與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協助組織/個人發展出跨域合作計畫或雙邊實質交流,同時鼓勵參與者分享現有資源和想法,為未來合作的展望和期待給予支持。
參與者須知
本會議討論歡迎對跨域合作有興趣以及有預期接洽合作對象者為佳,透過分組討論形式提出建議和問題,分享資源與專案發想,探討不同組織/團體與個人之間合作的成功經驗,以及溝通、協調面臨的挑戰。
工作坊五|因應跨國文化勞動中的期望、責任與不穩定
關於藝術和文化跨國工作條件的結構化討論。本次會議邀請參與者透過角色扮演方法進行兩個案例研究。紙牌遊戲、繪圖練習和關於工作條件的信件用於支持對話。其目的是超越批評並為跨國文化工作者制定集體導航策略。
16:00 – 16:30
閉幕回饋 Closing
17:00 –
晚餐(飯店) Dinner (Hotel)

主辦單位
指導單位
組織營運贊助
媒體協力
特別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