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立喆
「維度初光」作為今年TASA年會的對話主題於2025年4月13日在Impact Hub Taipei 台北 NPO 聚落舉辦,關注形成中的觀點與行動軌跡,而非既定或已知的論述,透過跨越國際的交流連結、在地的實踐與知識的交換,回應當代藝術與社會交界的開放性與複雜性。這樣的敘述並非結論,而是一場討論的邀請,為此展開一連串焦點工作坊,嘗試梳理那些未被明言卻已然運作的知識邊界,微弱初光卻帶著重構藝術世界的可能性。
本場工作坊由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組長黃星達主持,聚焦探討藝術進駐作為一種跨文化、跨領域的對話方式,以「肢體作為文化載體」為出發點,探索行為、習慣與身體姿態如何成為文化記憶的存取介面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參與者思考藝術與文化工作者如何在流動中如何爭取身心平衡、實踐友善職場與永續創作。同時,工作坊也對於「休息」與「間隔」的價值——藝術領域職場中的空白與重組進行討論,探問在文化流動的時代中,自我價值如何在移動與停留之間被重新定義。此次工作坊的三位分享者,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的助理研究員陳韻竹、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總監李依樺,以及自由譯者與文字工作者的游騰緯,分別從他們的西班牙朝聖之旅、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文學翻譯的海外藝遊經驗出發,展開精彩的分享與對話。
陳韻竹:朝聖之旅上的自我放逐與和解
朝聖之路 Camino de Santiago,據說當年耶穌使徒之一的聖雅各(Santiago)遺體經由此路送至西班牙聖城(Santiago de Compostela),許多基督徒為感念聖雅各,變紛紛踏上前往聖成的這條路。陳韻竹此次踏上的便是走入西班牙沿海與綿延山巒的北方之路,她將此次的朝聖之路描述為一場脫離固定生活、尋找真理的「自我放逐的神聖之旅」,不同於最多人選擇平坦的法國之路(Camino Frances),她挑戰了更艱難、需時約30至40天、長達800公里的北方之路(Camino del Norte)。沿途需面對尋找床位困難的庇護所(Albergues)、憑朝聖者護照(Credential Del Peregrino)入住,但也因此有機會與步調一致的夥伴同行,並在完成指定里程後獲得證書(Compostela)。
踏上這條路的動機,往往根植於深刻的內在議題,如身分認同的困惑、年齡焦慮、對生命時區的比較或某些難以跨越的坎;儘管每日忙於行走與尋覓居所,但正是在這過程中,透過聆聽他人與對話,反而有機會得以開啟、看見或解答自身的困惑。旅途中總是充滿反思的契機,例如在迷惘時得到陌生旅人的指引,促使她思考「用什麼身分和世界自我介紹?」以及工作頭銜與真實自我的關係,像是工作職位有多少程度可以代表自己;在鮮有亞洲臉孔的路上,與室友的深聊讓她體悟到「用自己的方式知道自己是誰就可以了」。面對「在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的年齡焦慮,以及看見他人早起而自覺落後的壓力,她透過觀察一位從容的荷蘭女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無所謂領先或落後。
那份「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的感慨,在走完全程後似乎找到了答案——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那是與自我和解、與內在深度對話的成果,並體認到旅途中的一切經歷,無論順逆,都是「最好的安排」。如同許多朝聖者放下從家鄉帶來的石頭,她也像是放下心中的石頭班,帶著一份輕鬆的心情離去,完成了這趟身心靈的轉化之旅。
李依樺:以光為媒介,連結人、環境與公共思維
李依樺的分享則聚焦於其專業領域—光環境設計,以及如何透過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前往美國紐約市汲取滋養個人文化養分,以深化「公共思維與人文精神」,她認為好的照明設計應透過光連結環境與人,並以更友善的思維運用日益進步的科技。
為此,她的紐約之行結合了學術座談、機構交流與案例踏查,在IES & DOE 2024 Research Symposium研討會上,永續光環境的核心概念並非技術,而是「持續地理解人類」,讓光能在人們身上產生正面的影響,讓照明為環境創造正向的影響力。參訪MOMA等機構並與館員進行交流,則讓她領悟到大眾推廣的重點是「在於跟人建立連結」,引發興趣並將美感內化於生活而非僅止於知識傳遞。建築、空間、環境等設計皆需注重人的經驗,並期望照明能為社會分擔責任,創造更為共容的觀看環境,考量群眾需求並回應社會現況。
而踏實地查高架公園(High Line Park)與私有公共空間(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POPS)等案例,其展現了城市規劃如何透過改變視角、積極運用空間來創造驚喜與互動。同時,這趟旅程也融合了深刻的個人體驗,包含在美國的育兒經驗、與女兒一同探險的過程,以及造訪拒絕用電的愛美許人(Amish)聚落,這些經歷都促使她反思當代科技、資源運用與守護核心價值的關係,並思考如何在台灣相對高壓的環境下「創造生活中的餘裕」。
游騰緯:在翻譯與藝遊中,建立社群與人脈
自由譯者游騰緯則從文學翻譯的視角出發,分享海外藝遊經驗如何反饋其專業。他提到,身為外文背景的文字工作者,雖對文字有特殊需求,卻深感線上交流難以建立真實連結,因而策劃了以「文學翻譯」與「藝術知識」為雙重點的海外見習計畫,透過參加翻譯夏季學校、文學節活動、參訪文學相關場館及拜訪譯者來深化前者,並藉由充實藝術文化涵養、觀察藝術場館論述來達成後者。即使部分活動因疫情轉為線上,他仍在工作坊中深刻體會到社群回饋對於克服獨自翻譯時「不知道好不好」困境的重要性,並認識到細究文字幽微意涵需要時間與餘裕。
與Nicky Herman、Jeremy Tiang等資深譯者的交流,讓他了解到台灣文學翻譯的潛力(補助多、限制少)與需求(需更多翻譯、推廣原住民文學、讓外國譯者來台),而與文本作者直接對話的機會,更激發了對作品內涵的深層思考。這些經歷促使他反思譯者社群建立(如韓國Smoking Tiger、英國Translator Aloud的模式)、國內外出版社運作差異,以及人脈需建立在信任與品質之上等現實問題。
這趟旅程並非終點,而是「藝遊未盡」,轉化為他後續參與台灣文學進階工作坊、投入英國Strangers Press出版計畫、申請駐村及持續進行多項翻譯工作的動力,以及實地訪問作家出生地博物館等經驗,都有助於他在翻譯時更精準地貼近作者的語氣與風格。
生活中的空隙:休息與間隔
「維度初光:感知與傳遞—肢體作為文化載體的再探」工作坊透過三位講者的移地經驗,生動展現了藝術工作者如何在文化流動的浪潮中尋找自我定位、建立深刻連結,並於移動與停留之間重新審視與定義自身價值。這場對話深刻體現,「身體」不僅是承載文化記憶的載體,更是創造嶄新對話可能性的活躍介面;而「休息」與「間隔」在全球高速運轉的時代背景下,則被重新確立為維持創造力火花與實踐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維度初光」所捕捉的,正是蘊含在這些寶貴歷程中,那些初始的、正在生成的珍貴洞見。它溫柔地提醒我們,無論途徑是行走、觀看、聆聽抑或文字轉譯,身體始終是我們感知複雜世界、承載豐厚文化,並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直接媒介。同時,那些看似空白的「休息」或「間隔」時刻,並非表面上看來輕鬆悠閒,實則是整合內在自我、沉澱思緒、尋找未來方向的關鍵契機,好比步行了一整天的朝聖之旅便是一場充足運動後的深度休息。因此,這場對話不僅是對藝術進駐與文化交流模式的思考,更是對我們如何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試圖在可能性中拓展實踐的方法,持續保持開放的心態、尋求身心內外的平衡,並勇敢探索內在的廣闊空間,最終得以朝向一種深刻「休息狀態」的溫暖期許與持續召喚。
簡立喆
臺中豐原人,遊走於藝文與教育工作現場,關注議題包含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體驗教育等面向。現職 TASA 公共政策與溝通專員,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美術教育與行政組。 E-mail: lizhur.j@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