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思辨之夜 La Nuit des Idées

「後疫情時代生活指南」PROCHES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染和流行讓世界各國關閉邊境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同時間,世界各國也開始實施各種防疫症策,諸如:封閉城市、限制入境或暫時關閉邊境、管制口罩及相關呼吸器材出口、取消多人集會、宵禁、校園停課..等。突如其來的限制和制策,受到重大衝擊的並不只有前線的醫療人員。

當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必需要被檢視和限制,人與人的距離為了保持「社交距離」(Physical Distance)拉得更遠;人際交流因為戴上了遮掩口鼻的口罩,加深了溝通和困難;原本緊密的人際關係,因為社交集會的禁止,拉大了距離;社會原本固有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讓人民因疫情規訓於政策法規而開始有了劇變。

人際接觸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但大部份的接觸不是隨機發生,而是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地位背景而產生,並且也可能是依著社會連結或社會網絡的建構原則而產生。更進一步來說,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強烈的影響下,各國的人民、企業或單位團體的跨國式交流更加頻繁,實體和社會距離在這之中存在著「正式」或「非正式」的文化及國際交流中拉近,並且經由交流活動逐漸削弱了彼此之間的偏見。

但隨著疫情的流行,各國紛紛關閉邊界,國際間經常往來的人員、資訊和貨物的交流被迫減少或取消,所幸科技和網際網路能讓部份跨國交流持續以線上的方式進行;但是線上會議畢竟難以取代空間近距離面對面接觸的效應。從疫情大流行到現今的後疫情時間,民眾受空間的隔閡影響無法實體會面,是否會讓關係產生變化、距離拉大?國際間的交流減緩,彼此間的標籤是否又將貼回而更容易劃清彼此之間的界線,加深了社會距離?

除此之外,企業為了增加風險控管以及接受新興員工職場行為,許多營運模式也會有所重大改變,遠距工作的興起、因應疫情而衍生的新商機、數位技術投資增加、「去全球化」的營運模式…等。生存看似能夠持續,但生活已受重大的影響,面對疫情的壓力、生活型態的限制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在這樣多重壓下,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是否該進一步的思考,該如何在被限制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原有的社會網絡及人際交流?而企業及其它單位團體,能否能在「新常態」中找尋到商機和價值?

無論此時能做有什麼,抑或能做得有多少,唯一不能做的,是像卡繆在鼠疫一書中描述封城民眾絕望的心理狀況「不再去想解放的日期,不再去展望未來」,畢竟對抗疫的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主辦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法國在台協會,INSTITUT FRANÇAIS 
策辦單位:台灣藝文空間連線
合作單位: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媒體協力:今藝術 典藏Artouch

開幕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主持與談人: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專題講座 1「在防疫與資安之間」:王向榮(g0v 零時政府長期參與者、g0v 揪松團志工,李慕約公司共同創辦人)

專題講座 2「疫情下的創新思維」:余宛如(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局長)

思辨之夜小組分組討論  Roundtable Discussion

議題一「疫情下的資訊倫理隱憂」
主持人 :楊貴智  (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議題二「後疫情的新常態:受危機驅動的文化、創新及創意」
主持人:林人中  (藝術家/策展人)

議題三「社會參與及社會距離」
主持人:瞿筱葳 (g0v 台灣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

議題四「 生活零距離:數位線上與實體距離」
主持人:鄧九雲 (作家/演員/製作人)

議題五「在地與國際」
主持人:李慧珍  (湄公河文化中心統籌)

講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