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台北國際藝術村」(Taipei Artist Village,簡稱TAV)於繁華都會中發芽。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相繼在城市的另一端開展,象徵台北藝術文化綻放更多元化的花。
「因有公部門的參與和督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一般民間性質基金會相較之下,更注重文化活動的公共性與市民的可及性,並多次推動開創性的城市藝術文化活動,是台北市藝術文化發展的生命共同體」官方網站上的介紹,點明隸屬於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藝術村營運部,轄下台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具備藝術村的公共參與性質,又因其基金會的組織型態在行動力和自由度,是其他政府主導的藝術平台所難以達到的。也由於這項優勢,「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下簡稱藝術村)在這次疫情中能夠有較大的彈性,疫情也為藝術村塑造出一波壓力測試的機會,讓外界有機會看到更多不同面貌的藝術管理模式。

理解組織定位:組織的常態運作模式
藝術村總監李曉雯於2017年加入藝術村,主要工作內容上到空間管理,下到計畫執行都會一一跟進。總監李曉雯過去曾在甶圍工作室工作,組織裡的工作大家都會互相支援和分攤,屬於扁平的組織型態,讓她體驗到這樣的組織架構能幫助團體更靈活。相較於上司直接下達指令讓下屬執行,李曉雯認為員工必須具備自行發想計畫的能力,並能有嘗試錯誤的機會,管理者需要訓練下屬關於擬定計畫的技巧,並放手讓他們去做,才能形成一個合作良好的團隊。
藝術村營運部主要分成:進駐推廣組、經營管理組、社區發展組,轄下的兩個藝術村有一個共同一起的計畫叫「台北藝術進駐」。這個計畫是每年固定徵集國際藝術家以三個月為一期進駐空間的計畫,獲選的藝術家能夠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或是寶藏巖藝術村兩個地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藝術空間入村進駐,藝術村會提供他們創作時所需要的硬體設備支援,或像是人脈建立、熟悉環境這類創作上和日常生活融入環境上的協助。藝術村執行的計畫因為組織的預算規劃和組織成員的編制緣故,通常是由上而下配合政策性的計畫案比較多,最近的城市博物館即是一例;由下而上的提案多半會和場館,或其所在地比較有關,目的一般也是為了場館的營運和加強地區之間的連結緊密度,像是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寶藏巖光節。「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基金會在執行業務時會配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出的文化政策,於每年八、九月提出來年規劃執行的計劃案,交由台北市議會做預算的審查,所臨時性的計畫和合作較少出現在單位之中,幾乎都是前一年度就已經決定下一年度的整體規劃和可使用的經費。計畫執行所需的資金除了來自政府的投入,還有另一部分是來自民間企業贊助,這類來自外部的計畫在資金使用上比較單純,在特定金額下也不需要像公單位需要遵循採購法,是文化基金會給藝術村的彈性,像是在這2020年,藝術村協助「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辦理「集保當代藝術賞」。人事的聘任也是藝術村相較一般公單位更有彈性的地方,可以依照組織的需求和意願安排公開徵選,不需要依循公務人員任用及考試制度,且能夠在編制不改變的狀況之下調整員額。
整體而言,文化基金會的組織結構從最高階層到基層,層層分權的垂直組織架構十分清楚。當一個組織架構已經建置一段時間並趨於完整穩定之後,能做的變動就會相對縮減許多。機構有本身既存的考核、聘任、採購、核銷的流程。一個新進人員到職就能跟著現存的規矩做事,有本可循。換句話說,當一個機構系統性越高的時候,彈性就會跟著降低。因應目前全球疫情肆虐,如何運用組織的資源和有限的彈性度過這個難以預估的外在環境,在在考驗著管理者的策略管理能力以及臨場的決策應變能力。
藝術管理的技藝:分散資源投入
由於疫情的緣故,造成去年就規劃好的台北進駐計畫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在組織彈性有限、管理決策方針又趨於保守的狀況下,如果計畫臨時變更或調整,就需要依照執行的計畫項目規模、內容以及涉及的金額,決定向上呈報的層級。這樣一來,總監如何應對,就非常倚靠領導者本身的危及應變能力、領導統御風格與交涉手腕。
2020年的進駐術家在計畫執行過程中因著疫情消長、變化多端而困難重重,就曾發生藝術家即將啟程之時,總監李曉雯突然接到上級指示的中止命令。這時她第一時間開始研擬應急對策,透過組織內部討論,思考可行方案。組織的彈性能有多大,除了組織類型和性質之外,另一個能夠運用的就是領導者的統御風格,將會決定他能夠在有限度的框架之下,爭取到多少空間去實踐目標,進而才能可能慢慢改變一個空間的走向。總監李曉雯在談這次疫情對藝術村的影響時,將之比喻成是風險管理中的分散投資風險。風險管理是一種能幫助管理者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做出穩當決策的一種方式,非常考驗管理者的經驗以及判斷力。由於藝術村的營運模式,經費來自於前一個年度的市議會預算審核,在去年提預算審核時,就必須因應未來可能的時局變化,提出一至兩個可能的應對方案作為備案。2021年在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就曾將常設展在公共場域關閉之前改成一次短期的2021文化平權駐村計畫藝術家聯展,讓平常因為人力或是空間的權衡之下擱置的展覽,能夠在大眾面前登場,同時開放原應出國駐村的台灣藝術家,能夠在台灣構思一場出訪前的藝術家聯展,讓這些藝術家在因為疫情無法出發前往異國駐村之前能有多一次露出機會。
除此之外,「善用現況開發新技能」和「讓團隊能做過去想做卻還沒有辦法實現的事」,也是分散投資風險的一種方法。也就是不將所有的人力資源全數投放在已存的計劃案中,管理者需要具備靈活轉換、分配各項資源和人力的能力,仔細觀察環境中的各種可行的機會並適度地投注資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過去長期為外界關注的「環境教育」,一直在TAV的長期規劃項目中,總監李曉雯便利用這次的疫情留下的空白,調派相關的人員著手進行這個被放在背景中的計畫。要通過環境教育的認證需要經過重重關卡,首先必須讓相關人員拿到認證的證書證明,然後再通過環保署的場域認證,最後才能開發教案,逐步完善建立寶藏巖和周邊場域、自然之間的連結。
除了運用資源,提前執行規劃內的事項之外,藝術村也積極地使危機變成轉機。在過去與台灣藝術村互動交集較為密切的是歐美和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一直是藝術村失落的一塊拼圖。這次在爭取文化部計劃案時,藝術村除了提出線上的虛擬駐村的應對方案之外,也試圖創造新的機會,為未來開拓出更多元的道路。安排新型態駐村行動非常考驗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藝術村的企劃力,在無法隨意跨國移動的此時,如何運用科技技術就成了藝術家和執行團隊的交流討論重點。總監李曉雯在訪談中談到國內外藝術家提出的各種有趣的點子,像是利用台灣這一兩年聽眾增加迅速的podcast讓藝術家們做對談;或是台灣藝術家搜集創作素材運送過去,讓外國藝術家用這些素材進行創作。過去未曾有過的嘗試令人十分好奇,兩個文化脈絡截然不同的藝術家會如何想像對方的日常、怎麼看待對方的文化,相信當中的文化撞擊將會創造出耐人細細尋味的花火,也期待情誼在瘟疫中壯大,能夠刻畫出更深刻的交流經驗。藝術村一直都是以服務藝術家為最大成就目標,管理者如何妥善配置資源,在尋常日子裡做好風險管理,使組織盡可能發揮最大的彈性與韌性,才能夠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動時處變不驚,帶領團隊在低谷中也能正面迎擊。
作者
李筱婷,島民,容易便秘的食字獸。咖啡師有時,文字搬運工有時,研究生有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畢業,輔仁大學社會學碩士進行中,研究主題多以文化研究、常民生活為主。人生中最討厭的是肚子餓。年度目標是經營instagram社群:閒散狀態(emmmm_mmmme)。 熱愛能夠賴床的每一天。
審稿者
熊鵬翥,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服務於非營利⽂化機構,除參與博物館規劃、當代藝術展覽策劃外,並協助台北市、新北市之公共藝術政策研究,執行台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在公共藝術、藝術教育及非營利⽂化機構營運管理⽅⾯,有豐富經驗。
本文章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環境與發展專業服務平台 補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