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Taipei Artist Village | Treasure Hill

藉由藝術家交換及臺北藝術進駐二大計畫,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用聯結性的參與,建立起跨越國籍的網絡。其中包含了駐村、展覽、演講、表演、出版、架設網站、成立臉書等強大的網絡結構。更確切地說,不論是位於城市中心的臺北國際藝術村,或是隱藏在歷史聚落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我們希冀針對對臺灣藝術與文化感到興趣的個人如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等等或非營利組織、國家機構等國際組織,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空間」,一舉跨越區域性的文化及政治情境的侷限與框架,用更高的高度創造出自由且開放交流的無國界空間。

板橋435藝文特區 Banqiao 435 Art Zone

板橋435藝文特區提供民眾一個感受藝術、體驗藝術、實踐藝術的公共空間,不僅使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創造愉悅與感動;亦規劃一系列的課程與展覽,充分展現寓教於樂之目標。透過打造「親子藝術樂園」及「藝術家夢想基地」 之二大營運主軸,辦理相關親子藝術展演及藝術教育課程,同時引進藝術資源,提供藝文團隊及工作者進駐,活化園區空間,扶植新銳藝術家創作,讓藝術家可以在此找到藝術的夢想原動力,相信板橋435藝文特區將成為新北市實現藝術夢想的基地!

蕭壠文化園區 Siao-Long (Soulangh) Cultural Park

蕭壠文化園區前身為臺南佳里糖廠倉庫群,佔地約13.8公頃。日治時期運糖的火車鐵道,串連起14棟倉庫,形成深具特色的南、北兩條廊道。佳里糖廠特有的人文風貌與綠蔭建築之美,閒置空間再利用後賦予其新的使命與面貌,以藝文基地的嶄新面貌重回人們的生活中。2013 年,蕭壠國際藝術村正式成立,公開徵選全球藝術家進駐,以「現地製作(Site-Specific)」為駐村主題;並與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關渡美術館、韓國光洲美術館、奧地利薩爾斯堡文化廳、英國Charnwood Arts 藝術機構、紐約COPE NYC、iii荷蘭當代藝術機構等建立藝術家薦送交流平台。蕭壠國際藝術村以遼闊的創作空間及豐富的歷史人文素材為特色,期能持續為成為豐碩藝術創作的沃土,和推廣當代藝術的基地而努
力。

竹圍工作室 Bamboo Curtain Studio

竹圍工作室從創意文化出發,關心社會永續與生態,並以服務「創藝者」(Creative Talent)為主要任務,提供各種資源,鼓勵藝術創作展演、研究發展、文化交流等,協助創藝者以藝術行動回饋社會。竹圍工作室創立於1995年,以獨立自營的方式,開放讓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短期進駐,從事創作、展演、實驗研究、社區發展、藝術教育等活動。2011年正式申請登記非營利組織(北市演藝團體第1158字號)。竹圍工作室扮演文化藝術的交流平台,提供時間及空間,讓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的各式創藝能量,在這裡得以發酵滋育,體現行動,讓藝術工作者的各種創意型式在這裡有發聲的可能性。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Lize Puppet Art Colony

宜蘭老穀倉活化,台灣第一座以當代偶戲為核心特色的藝術園區。融入當代偶劇場領航者–「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二十年的偶戲創作能量,用心打造成為偶戲創作、藝文互動體驗與展演教育推廣的迷人創意空間,激發無限藝術魅力想像。全球嶄新以偶戲發展的藝術創意聚落,是宜蘭重要的文化地景之一。也是台灣的國際偶戲人才孵育基地和創發中心。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包含有:戲偶展示館、專業製偶工廠、藝術家工作室、排練場、展演空間,是亞洲最具規模的當代偶戲創作基地。藝術村將透過藝術家駐村創作、偶戲工作坊課程、國際展演交流與教育推廣等常態活動,並進行戲偶主題深度旅遊、穀倉開門相關藝術節慶,帶領台灣大小民眾零距離的領略偶戲美學,並與國際舞台同步接軌,大放異彩。

新濱碼頭藝術空間 The Sin Pin Pier Art Space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於1997年7月開始由33位高雄藝術家共同籌組,成員多數為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的菁英。1997年8月開幕人氣展,其時空間展演運作之負責人由陳水財擔任,以「工頭」稱之。新浜舉辦徵件計劃,獲選者具有潛力的新銳藝術家,提供年輕藝術家的發表舞台,讓標榜生猛活跳的新浜碼頭更添色彩。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係屬於非營利組織,同時秉持著「社會公共財」的角色,實踐公民素養之促進,推動藝術、文化、社會等領域進行跨域之公民論壇。

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2006年,姚瑞中、陳文祺、涂維政、陳浚豪、胡朝聖、吳達坤、蘇匯宇、何孟娟等八位藝術家與策展人共同創建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致力於發展各項具有連結性的藝術計畫。

新樂園藝術空間 Shin Leh Yuan Art Space

新樂園藝術空間從1994年籌備,1995年正式開始營運至今已邁入第27個年頭,以藝術家自主與協力方式經營空間營運,並以藝術與文化具實驗性及當代性為創作精神,舉辦多次不同創作形式之個展,並每年籌劃策劃型展覽、主題性的文化研究及交流,試圖突破空間限制並擴大交流面向,朝向跨領域、地域及跨社群的多元方式,希望建立出台灣當代藝術與文化的各種不同面向。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前身為臺鐵倉庫,興建年代約在1941-1950 年間,由紅磚、杉木衍架、水泥瓦構成,室內無任何支柱。1997 年文建會推動「鐵路藝術網絡」計畫,在新竹市政府規劃下變為,3-5 號倉庫被指定為藝術村。經過數度整修後, 2004 年正式開館,並於2015 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物。2016 年開始,智邦藝術基金會接受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新竹市鐵道藝術村,從「培育及扶植藝術家」及「發展藝術教育」兩個面向出發,讓藝術村作為育成中心:不只是藝術家們的工作室、展覽空間,這裡也是孵化藝術行政、展策人員實作的第一現場。藝術村也肩負起藝術教育推廣的責任,結合地人才資源,合力開設工作坊、講座、課程,希望推廣藝術思維,和大眾一起探索世界。

曉劇場 Shinehouse Theatre

曉劇場成立於2006年,現駐地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營運「糖廍曉劇場」。創作涵括如《燕子》、《她獲得約翰的吻並成為胡立德的女人——一個妓女的房間》、《穢土天堂三部曲》、《焦土》等「社會議題」面向作品:改編張曼娟、黃春明、三島由紀夫、宮部美幸等文學大家的文學改編系列;及《夏日微涼夜話》鬼故事系列作品。同時以萬華在地為基地,開設社區戲劇班並發表《水獺計畫》系列作品,並和南海發展中心以共融劇場為目標進行身心障礙者戲劇課程。曾參與上海國際當代戲劇節、曼谷國際劇場藝術節、日本東京藝術節、臺北藝術節、亞洲表演藝術節、東京藝術節及韓國東亞人民劇場藝術節演出。